县域物流
对于三级站点建设复查回访及物流开通的重要性
近年来网络扶贫作为新的扶贫模式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的减贫作用,自国家2016年网络扶贫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网络覆盖、农村电商、网络扶智、信息服务、网络公益五大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2021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3507.6亿元,同比增长29.0%。互联网不仅为农村低收入人口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直接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而且还促进了乡村产业新业态的形成,进一步激发了农村的经济活力。科技兴农、互联网助农不仅在脱贫攻坚方面起到了巨大的减贫成效,在乡村振兴上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网络扶贫模式发展的三个阶段。其实,网络扶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模式的产生与演化伴随的是互联网在农村社会中的不断发展。纵观农村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城市商品通过互联网向农村单向输入阶段。早期由于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农村互联网的发展解决的是连通和接入的问题,互联网在农村社会从无到有。但是刚开始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农民都还没有学会使用互联网,这一阶段虽然各个村都建立了电商服务网点,但是在这个初级阶段互联网的使用上并不是平等的。城市中的各种市场主体(公司、企业等)相较于农民来讲在利用互联网方面存在先天优势,很多农民通过互联网购买低价商品,这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但主要还是城市中的商品单向输入到农村。前几年笔者调研发现很多偏远农村的淘宝服务站中基本都是农民网购的物品,而很少有农民卖出的产品。
第二个阶段是在脱贫攻坚期间,网络扶贫模式正式确立和得到初步发展。这一阶段主要是贫困地区的产品通过互联网卖出去。为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各级政府大力组织网络扶贫,企事业单位在对口扶贫中通过网络购买了很多贫困地区的产品。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地区农产品难卖的问题,增加了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又能够为城市地区提供高质量的特色产品,满足了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欠发达地区通过网络扶贫模式由之前的商品输入地变为产品的输出地,从消费市场转变为生产基地。尤其是在国家倡导之下所建立的消费扶贫与网络扶贫模式相结合,全国各地掀起了购买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的高潮,我们现在在大城市各个超市、商场中经常见到的扶贫产品和扶贫专柜就是在此阶段建立起来的。由此,网络扶贫正式确立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